知北游(知北游演员表)
今天给各位分享知北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知北游演员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庄子《知北游》的全文及注解?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2):何思何虑则知道(3)?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道(5)?”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6)。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7)。”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9);我与汝终不近也(10)。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11),德不可至。仁可为也(12),义可亏也(13),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14)’。故曰,‘为道者日损(15),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16),欲复归根(17),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18)!生也死之徒(19),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20)!人之生,气之聚也(2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2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3)’。圣人故贵一(24)”。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25),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26),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27)。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黄帝说:“无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
知北游(七律诗10首)
东湖书生 思想盛宴 3天前
人到一定年纪,会由于忙、老、迷等原因,会发生“找不到北”的情形,这是比较危险的。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所谓“找到北”,就是找到“北斗”。所以,我们不能光靠GPS,更要研制“北斗”系统。
2019,于我是本命之年,一度颇有“找不到北”之感。
于是,己亥佳日,早春二月,从阳历3月15日(二月初九)傍晚时分起,至4月1日(二月二十六)凌晨止,前往北方的甘、青、宁游行十余昼夜,期间所经多地,因略有感想,写下七律诗共10首,分别为《别蓉城》、《望河州》、《上西宁》、《互助行》、《青铜峡》、《黄河楼》、《刘家峡》、《河滩镇》、《游小川》、《返天府》。
在北游行十余天,写诗11首,离“找到北”虽有不小差距,但总算有些进展了。
10首诗,本想仿埃德加斯诺名作《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起名为《北行漫记》,但考虑到有高攀和过于严肃之嫌,加之《南华真经》中有现成的《知北游》可用,故名之。
既然“找到北”不易,先北游以先“知北”以启善端,不亦乐哉。
附:七律11首如下
1.别蓉城
纵横陇蜀步履重,
漂泊江海骨肉轻。
回首往事雾漫漫,
展望前程雨霖霖。
结义不负英雄气,
怀仁堪托玲珑心。
夜阑独过文殊坊,
魂去人来鸟不惊。
2019.3.15
2.望河州
大夏风涛千古流,
遥望河州起乡愁。
躬耕姐弟石坠肩,
古稀慈严雪满头。
仰观俯察闭关修,
离乡背井出家游。
青山依旧炊烟稀,
徜徉海市醉蜃楼。
2019.3.18
3.上西宁
河州晨露浸骨暖,
攀援宇通西宁转。
折达河滩漂泊路,
永靖青海艳阳天。
苏家河湾曾徘徊,
土楼观前几流连。
堪折阳春鹅毛柳,
更登白雪乌鞘山。
2019.3.22
4.互助行
徐徐轻风吹微尘,
尚有醇酒炉更温。
通幽曲径见彩虹,
梅雪相映情意浓。
应声除厄观音意,
春来花发菩萨神。
张驰有度醉何妨,
顺逆无惧是真龙。
2019.3.25
5.青铜峡
戎马倥偬三十载,
似曾相识燕归来。
瘦骨嶙峋青铜色,
豪气纵横古风釆。
水深千尺桃花潭,
心雄万丈拜将台。
骑牛驾鹤游江南,
贺兰山缺雪皑皑。
2019.3.26
6.黄河楼
壮岁折扇西北游,
长乐喜登黄河楼。
玄武龟息人增寿,
青龙蛇行鬼见愁。
江河纵横英雄在,
大漠杳溟圣贤留。
剑气凌霄乾坤定,
罡风穿云天地收。
2019.3.26
7.刘家峡
天地浩荡几徘徊,
九曲黄河混沌开。
剑横漠北朔云去,
箫隐蜀南阳春来。
小川街巷堪怀旧,
大夏风流曾萦哀。
杨柳依依芳华逝,
初心不改莲花台。
2019.3.27
8.河滩镇
河水清清大道平,
滩边杨柳叶初青。
镇子沧桑聚灵秀,
上下千年育雄英。
回家洗心八脉畅,
望乡极目百骸轻。
童颜经霜生鹤发,
年轮煮洒醉漂零。
2019.3.28
9.游小川
小河弯弯向南流,
离乡背井几度秋。
萍打絮飘容颜老,
星稀月朗情怀悠。
梦醒不知身是客,
酒醉方晓心如舟。
吞吐风云万里浪,
荡涤山川一缕愁。
2019.3.30
10.返天府
芳影萍踪何处寻,
北望星辰气森森。
海青河黄皆春色,
冬静夏宁遍梵音。
一路颠簸为腹计,
三秋坎坷砺初心。
证悟玄通谷神死,
身返天府泪满襟。
2019.3.31
春风大雅秋水文章
庄子知北游的全文翻译
【原文】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
【译文大意】音乐还没有结束呢,哀耗又来了,哀乐的到来,我实在是不能抵御,(我不能控制他的离开也不能阻止。)
此文来自:《知北游》中,庄子也表达了自己的观念: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庄子说的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快乐来了接受,悲哀来了也接受。
就像老子说的,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很多人执着于对错,成败,善恶,贫富,而老子认为所有事物的两个极端都是表象
庄子认为两个极端来了,他都接受。
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端,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黄帝说:“无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
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钓于濮水是什么意思
庄子,姓庄,名周。他出生于战国时代祖居宋国,据说其先祖曾是宋国的一国之君。他本人虽然不曾当过君主却是道家学派鼎鼎有名之人物。
庄子的毕生思想精髓都汇集在其著作《庄子》当中。《庄子·外篇》的压轴文章就是《知北游》,由此我们就能知道《知北游》这篇文章在庄子心目中的地位。我们熟知、明白了《知北游》就可以了解庄周哲学的主要内涵。《知北游》相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庄周关于生死的观念以及他心目中理想的道德观念。
《知北游》这篇文章的名字来源很简单,就是这篇文章开头的三个字。虽然猛一听篇名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只要搞清楚了“知”是一个庄子想象的人名,那篇名就相当的好懂了。即一个叫“知”的人到北方去旅游。这个叫“知”的庄子想象的人物到北方去旅游的目的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休闲娱乐,而是去探讨“道”、“气”等哲学观点,最后探求出来的结论也就是庄子要向我们论述的哲学思想。
《知北游》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问、求“道”,在这个过程中就向我们点出我们生存的宇宙本质是什么?作为生存在这茫茫宇宙中的渺小人类应该如何去面对宇宙以及其他的万事万物呢?《知北游》还试图探索宇宙的来源,人类因何而生缘何而死的秘密等等。庄周的这些哲学思想有的是唯物的,有的是唯心的,我们现应该辩证的看待。
庄子妻死原文及翻译
庄子曾经有过三个妻子,因为家贫,所以那些妻子都先后离开了他,后来庄子对自己的家也没有之前那么向往了,于是就这么拖着过日子。
后来,庄子和一个富家女子田氏在一起组成了家庭。田氏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是并不嫌弃庄子家贫,因为庄子的才华,对庄子一往情深。于是不听家人阻拦,与庄子一起回到乡下过起了平凡的农家生活。
好景不长,庄子这一次的好日子没有多久,他的妻子田氏竟然死了。庄子的好友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准备好好安慰庄子。但是当惠子到了庄子家中后,才发现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和木盆一边唱歌。
惠子诧异道:“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这么久,本来应该是生儿育女直至白头偕老,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却敲着瓦缶和木盆唱起歌来,这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不紧不慢说:“不是的。我的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绝望伤心呢!但是我仔细想了想,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应该具有生命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生命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环境之中,因为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心的在天地之间睡觉一般,而我伤心围着她啼哭,这就不能知道天命本意了,所以我不难过伤心,反而为她高兴。”
庄子钓于濮水是什么意思
庄子这个著作里秋水非常经典,文章里有一个小寓言故事,写了庄子拒绝邀高的故事。庄子在濮水这个地方垂钓,楚国的君王派两个使者到濮水,向庄子发出邀请。
使者对他说,我们的君王将治理国家职务托付于你,希望你不辞辛劳能够接受。他继续钓鱼没有起身,只是对使者说道,传闻你们国家有一只龟兽,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你们的君王把龟包裹在锦缎里珍藏在匣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是愿意死了被尊贵的供奉起来,还是愿意活着在烂泥沼里自在的爬动呢?两位使者回答,当然是愿意在泥沼里爬动。此时庄子大声说道,你们回去吧,我就想像龟一样在泥沼里活着。
庄子曾周游列国,活得自由率性,后来拒绝了楚王的官职,隐居著书。庄子人和他的思想一样,反对人的追求功名心,这在古代非常难得。他所写的文章多为寓言故事,简短的几个比喻就将要表达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他认为在朝廷为官,谋取功名权势,就像虽然身着显贵之服,身处显贵之地,但是却如同死去,而自然而然的活着,虽然物质条件匮乏,却能让自己身心舒畅。他有一个名言,指哀莫大于心死,认为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重要,这里也能体现出来。
其实他真的很伟大,有多少文人读书就是为了得到当朝者青睐,能够做官显富贵,而他面对一个君王送上来的官职厚禄却毫不心动,视为草芥,读了这个故事,更加佩服庄子的品德。
庄子天道全文译文
《天道》是庄子的著作之一,主要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事物本身是具有运动状态的,自然法则是它们唯一需要遵从的规律。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的平静与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楚国君主非常认同庄子的思想,打算请他去出任楚国宰相,特意派人来请庄子。庄子不愿意出仕,他认为自己一旦介入朝堂,道不成道法不成法,自己会变为一个四不像的人。另外,君主都认为自己的权力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自己崇尚的人人平等自是与君主的思想矛盾。当时楚国的宰相是庄子的朋友,他也害怕楚王重用庄子,从而自己下岗失业。
庄子听闻后,借游历的机会来到楚国,跟自己的宰相朋友促膝长谈。他给朋友讲解自然之道,自然万物都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如果刻意改变就会破坏原有的气场和规律。庄子表示自己一生追求真理自由,不会把精力放在权力中心。宰相很是惭愧,觉得自己的小人之心在庄子的君子之德面前真是抬不起头。他拜见楚王,将庄子的真实想法告诉楚王,劝诫楚王不要用武力来使庄子屈服。楚王仔细读了庄子的《天道》,发现不能以常人的思维来衡量庄子。
庄子的文学造诣很高,与他的道家思想相得益彰。借助文笔,他能够把他的思想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表达出他对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让世人通过有形的文学作品来解读道家的无形。
庄子 知北游 全文译文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
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
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
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
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
黄帝说:“无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外篇·知北游》。
扩展资料:
背景: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生”引向“达生”,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如其中的《庄子·外篇·知北游》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于知北游和知北游演员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180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