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6血缘关系(大团圆6血缘关系续写)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56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团圆6血缘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团圆6血缘关系续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苏明玉的新生,也是你我救赎的完成

连续霸屏多日的《都挺好》终于迎来大结局,是很多人都不愿看到的“大团圆”结局。

在我看来,这样的大结局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

“作精”苏大强失忆患病,“巨婴”苏明成远去非洲,“愚孝”苏明哲回归美国,“受害者”明玉失业在家照顾老父亲,大年三十一家人也只能通过手机相聚。分明一场热热闹闹的悲剧。

“《都挺好》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阿耐的同名小说《都挺好》,讲述了出生在残酷原生家庭的职场精英苏明玉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独立成长的故事。”

初看剧情简介,误以为是一部个人成长励志片。加之姚晨主演,大女主现代戏无疑。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竟是一出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里的悲欢喜乐。

不仅涉及“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老人赡养”等中国传统话题,还揭露了“啃老”“理财骗局”“职场斗争”等时尚元素,在各媒体网络的连番催化下,引发全民现象级讨论。

铺天盖地的各种话题讨论、各种搞笑梗、各种暴击点,都成为短视频、网文等创作者讨论的焦点。

有关苏家角色大讨论、苏家人物表情包等都甚嚣尘上,其热火朝天的程度比之宫斗、宅斗剧里的精彩不输其二。

无疑,这个春天,《都挺好》带给我们一场有关家庭关系的全民大讨论,也让更多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婚姻和事业。

在大结局中,苏家每个人都完成了对自己的和解。

从最开始的都挺坏,到剧中的都挺惨,再到最后的都挺好,所有的伤害与遗憾也都成为了过去式。

作为“苏家作妖男团”代表的苏大强在老伙计老聂中风入院急救后,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开始老年痴呆和健忘。

赶在意识尚清晰前,不仅写了遗嘱分配遗产,也终于公开承认了苏母和自己对苏明玉的不好,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而后又亲自到朱丽父母家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诚心道歉,更以父亲的身份代表儿子致歉。

在倪大红老师精湛的演技下,苏大强终于展现出老父亲慈爱的一面,有点可怜,有点可恨,还有点可爱的小老头。

尤其苏大强去墓地和苏母话别的那一段。

像老夫老妻间话家常一样,笑着说起自己的遗嘱安排,告诉妻子自己生病的秘密,还说到“幸亏你走了,要不然犯起病来你都受不了”。

这一刻的苏大强有些落寞、孤独,却也最真实。

不得不佩服倪大红老师神仙般的演技,有点羞涩的抱着大树、占了小便宜得逞似的拍打墓碑,看到此处,我竟然忘了苏大强之前的种种作妖行径,再也讨厌不起来了。

“苏家作妖男团”里的大哥苏明哲,为了挽回自己的婚姻,回到美国,重新经营属于自己的小家,远离国内纷扰。

那个只会说“我对你太失望了”的大哥,那个说着“爱我就陪我一起吃苦”的大哥,在亲身经历了苏父的各种任性和无理要求后,也终于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小家的责任, 自己除了是儿子外,同样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女人是丈夫。

最后在妻子的离婚哭诉下,飞回美国,过起了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找工作的煮夫生活。

“苏家作妖男团”二哥明成身兼妈宝男一职,在母亲突然去世后变成了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行事鲁莽又自尊心过剩的幼稚鬼。”

在他暴打亲妹、掌掴娇妻后,引发全网讨伐痛骂,最后终因执意投资而血本无归,直至一无所有。

很多人都说这是苏明成罪有应得,甚至不配得到原谅。

社会不是苏母。 没人会像母亲一样纵容着他的任意妄为,也没人会为他的胡作非为买单,更没人会在他惹祸后给他垫底擦屁股。

所以在经历入狱、被骗、离婚等一系列变故后,苏明成跌落社会底层。

好在他良心悔悟,出手教训侮辱明玉的工人,支持大哥回到美国,阻止老父亲再婚被骗,乃至主动向明玉道歉,直至远走非洲立志干一番事业,苏明成完成了成长道路上的一次转身。

作为女主的苏明玉,也是受伤受害最深的人。

从小被父母冷漠忽视、被兄长欺凌殴打,长大后的她成熟、漂亮、有魅力,关键还有钱有地位,有了对抗原生家庭伤害的底气与实力。

在母亲去世时可以毫不费力的拿出四十万来办丧礼,在大哥失业时可以凭借自己的人脉给他另谋高职,在苏家给苏大强买房缺钱时一出手就是二十万,在二哥被行业封杀时以高超的职场技能轻松替他摆平,关键还不动声色的买下苏家老宅。

有人说,这样的女孩怎么可以轻易就原谅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呢?那些苦难与伤痛怎能说放下就放下呢?

她应该决绝地与苏家老死不相往来才对呀!

被剧情代入的观众总有一种执念,认为苏明玉有钱有能力,为什么还要在乎苏家的死活?离开苏家不是活的更好吗?

的确,苏明玉不缺钱、不缺事业、不缺爱情,也不缺房子、车子、名牌包包,但是她却缺少最重要的东西!

她渴望被爱,渴望被重视 。

那些执拗于苏明玉的原谅与放过的人,大多也是自己深受原生家庭伤害太深的人吧。

就如樊胜美一般,比谁都想要逃离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却能力有限,只能继续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

而苏明玉不同,她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拼了命的工作,改写自己的命运,赢得财富和地位, 走出了同她母亲不一样的人生道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了原生家庭亏欠她的爱与温暖。

试想,苏明玉这一生,如果始终没能释怀、没有完成自我的救赎,那么她将继续背负着伤痛和愤恨前行,这于她、于她的子女、于爱她的人,何尝不是一种伤害的延续?

更何况, 有恨才会有爱,没有爱,又哪来的恨呢?

正如石天冬所说的: “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聪明的人都会懂得放下,只有放下恨,才能拾起爱。

越纠缠,伤害就越深;越执着,痛苦也就越重。

不管苏明玉最终有没有原谅二哥、原谅苏家,但她决定放过自己。

当她最害怕最厌恶的二哥真诚地向她道歉时,她含泪喊出的那一声“哥”,便已是她对过往所有成见与介怀的放下。

所以在苏父患病走失后,她才会发疯似的寻找。

那是她心底的温暖所在呀, 父母在,我们才会有根;父母去,我们便没有了来处。

当披头散发、满脸泪痕的明玉被父亲牵着手送回家时,所有的委屈与痛苦早已深埋记忆深处。

放过别人,亦是放过自己。 有些伤害终会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消散在时间的光影里。

我喜欢这样的苏明玉。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离开给予自己一切的众诚,安静的陪伴在父亲身边,找回久违的家的感觉。

7.

一场“闹剧”一段人生,故事落幕后, 生活还得继续,人生还需要奋斗。

苏大强经历了理财诈骗、黄昏恋被骗以后,得了老年痴呆和健忘症,余生都深受病痛折磨。

大哥苏明哲人到中年又失业,子欲养而亲不在侧,与妻儿在国外相依为命。

二哥明成深受投资被骗之害后,婚姻破裂,爱人离去,只落得远走非洲的结局。

三妹明玉在父亲失忆后才找回父爱与亲情,无论她怎么对父亲好,却再也得不到他的回应。

二嫂虽然升职加薪了却失去了忠犬老公一枚,继续过着写字楼格子间里上班加班的日子。

大嫂回到美国一家团聚,却要面临老公失业在家,自己一人维持家庭开销的重担。

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 受过伤,流过泪,没有谁比谁过的更好,没有谁真正获得圆满。

你我也一样。

血缘与亲情是我们割舍不掉的牵绊与依恋。

得与失才是我们需要去权衡和估量的价值。

今日你可以不理解苏明玉的放下与新生,倘若来日幸福来敲门时,还请你勇敢的打开自己的心门。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洗不白的才最戳心!

文/漫小文

追了这么久的《都挺好》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不出所料,一切鸡飞狗跳、算计伤害在老苏家都不存在了。

苏大强得了老年痴呆症,终于作不动了,成为了一个有担当和慈爱的老人。

愚孝的老大苏明哲终于客观理性。

老二苏明成不啃老,变得积极上进了。

一直叫着喊着不管苏家的事,不当自己是苏家人的苏明玉也终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说着“有家真好”。

之前所有的狗血都是为了铺垫最后亲情的回归,一家人和和睦睦、整整齐齐。

就像童话故事,总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大团圆式的结尾虽然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表示失望:虎头蛇尾,强行洗白。

毕竟在现实中伤害就是伤害,和解跟团圆太难。

01

懂事的孩子最可怜

苏明玉就是那个最懂事的孩子。

从故事的开篇就知道苏明玉是苏家处理问题能力最强的一个。

苏母过世,她出钱买墓地,打理好所有事情,最后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差点被苏明成打了。

大哥苏明哲失业在家,苏明玉知道后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大哥找到了工作,但是不敢让大哥知道是自己帮的忙,要照顾大哥的面子。

因为审计事件对朱丽有愧疚,帮朱丽解决了工作问题反而遭到苏明成的误解。

在一个家庭中,最懂事,最有能力那个往往会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让家人不懂得感恩并带来更多无尽的索取。

老大知道明玉能力强,在明成和朱丽要离婚的时候去找明玉帮忙。

大嫂非非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总是找明玉帮忙,还经常用孩子小咪来打动明玉。

但是非非却在苏明哲面前说明玉处理事情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己对她也只能远远的欣赏,言语中透露出淡淡的疏离感,虽然明玉帮过她很多次,她也不会和明玉亲近。

苏家人都有一个特点,有好处的时候想不起明玉,有麻烦了就找明玉。

就像苏明成说的,她不是苏家的一份子吗?她出钱出力不应该吗?爸妈白养她了吗?

最懂事的孩子往往活得最可怜,TA们或者能力最强,或者最有责任感,或者最不受家人待见,但是家庭需要你的时候,你就要无条件的为家人付出。

每一个被原生家庭拖累的人内心里不是不想逃离出来,只是更多的时候无能为力。

02

重男轻女的伤害可能一生都没有办法愈合

苏明玉的伤痛源于母亲的重男轻女。

随着剧情的展开,苏母也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传承中,被轻视的女人往往有两种做法:

一种就是自己受过重男轻女的苦,所以不愿自己的女儿也受这种苦,因此会极尽可能的宠爱女儿。

另一种是把重男轻女的行为放在自己的后代上,认同生而为女人就注定比男人低下的偏见思想,这样的女人她会极尽可能的宠爱自己的儿子,并对自己的女儿更苛刻。

很显然,苏母是后者。

在剧中,给出了苏母为什么不待见女儿的原因,好像事出有因就可以得到原谅。

现实却是很多当姐姐或者妹妹的女性在看过父母把自己和哥哥、弟弟区别对待后,真的没有办法那么容易放下和原谅。

有个朋友,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亲生母亲抛弃,因为母亲在生下她的时候已经生了三个女儿了,母亲只想要一个儿子。

当时还没满月的她被母亲放在一个背篓里扔在路边,好在外婆把她捡回来并带着身边。

她长大了,母亲也老了,当然后来母亲还是生了弟弟,弟弟上学、成家,母亲都问她要钱支援弟弟。

开始她还应付着,后来直接拉黑了母亲的电话,至此再无往来。

还有一个朋友,是家里的老三,前面两个也是姐姐,父母为了再生个弟弟,把她送给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抚养。

养父母过世后,旁人总劝她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毕竟有血缘关系啊。

她去了,找到了并认回了亲生父母,只是和父母相处总归是没有那么亲密的。

有些伤害,真的会伴随一生。

03

糟糕的父母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改变

如果一个糟糕的父母,对孩子极尽压榨,自私自利,不管子女死活,就像苏大强那样,在子女之间打马虎眼,只为自己活得舒服,出了事担不起家长的责任,需要孩子的时候就摆家长架子。

这样一无是处,只知道索取的家长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好吗?

现实生活中,很大可能是不会。

我有一个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要求出来打工挣钱。

因为年纪小找不到工作只能做做散工,父母却要求她每个月给家里寄五百块钱。

她说自己送过餐,快四十度的高温在外面跑,迟到几分钟还遭到客人的投诉和辱骂。

有一次送餐把电动车停在楼下,送完餐回来发现电动车被人偷了,结果被老板解雇,还赔了一千块电动车钱。

她还在洗发店里打过工,给客人洗头,一双手一整天都泡在水里,发白了泡烂了也没人心疼她,父母只知道每月按时打电话要钱。

还有一个同学,小时候父母离婚,爸爸对他不管不顾,只知道抽烟喝酒打牌,他由奶奶带大。

这个同学也是很早就出来工作,因为本身的聪明和机灵,加上遇到了好时机,做外贸的他白手起家,赚到了父辈们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那么多钱,成为了整个家族的骄傲。

这个时候从来没有管过他一天的父亲跳出来问他要养老钱。

每个月要给几千,到日子了钱不到账,父亲就要登门要钱。

所谓三岁定性,坏人并不会因为老了就变好。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但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

或许是生活太难,电视里才要给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吧。

参照第二回哩清贾府五代人的血缘关系,简析一代不如一代的家庭悲剧现状。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内容摘?ordf;]: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作者从社会、道德文化、人生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面到深层的悲剧意蕴。而全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为中心,而贾宝玉又是中心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在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现在,试从家庭悲剧、感情悲剧及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二个方面论述贾宝玉的悲剧。

[关键词]:贾宝玉、悲剧、家庭、泛爱、专爱

贾宝玉是个非常感情化、世俗化的贵族公子,同时又是个跛足的免为其难的人生哲理的探索者,他在先天给他规定的环璄中,凭直感生活感受和思考,而这在小说中被称为“情种”“情痴”的贾宝玉永远也无法象他希望的那样:永远生活在一个与女性水乳交融的桃花源式的环璄里。愿望与现实相抵触悲剧将不可避免的上演。

一、 家庭悲剧

在贾府的后代中,本来贾宝玉最有条件成为家族振兴、金榜题名的光彩人物,贾政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遗憾的是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作者第一回交代贾宝玉身上那块通灵宝玉的来历时,特别说明它是女娲补天时弃置不用的一块废石,因不甘寂寞,化为美玉,到人间实现补天的愿望。这个神话故事已经对贾宝玉的形象本质做出了规定:尽管他具有美好的资质和用世的愿望毕竟是一个“不堪入选”假宝玉。这就决定了他的形象的悲剧性质。而构成其形象悲剧性质的原因,就在于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贾宝玉个人的意愿与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相互背离的。他自身那些与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却依然是后继无人的象征。

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任。在这一要求下,不少纨绔子弟都曾为之而奋斗。象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也就必须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去维续贾家的荣耀,但是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欢在内帷厮混”,而在他祖母的庇护下他虽然生长在贵族家庭,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正常的熏陶教育,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当然,贾宝玉之所以会在其隶属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眼里形成这样的印象,是和他自幼的表现分不开的。

贾宝玉自“衔玉”而生开始,就被视作“奇异”,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更是惹得政老爷不喜欢,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这在当时那种社会里,简直是一种叛逆,一种大逆不道。这种叛逆,也必然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象他这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纨绔子弟,在当时那种“成则公侯败则贼”的价值取向里,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当然是得不到正统思想的认可的。我们知道:贾宝玉在荣国府是处于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予了特别殷切的希望和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国经家,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章,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子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来,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不,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尽管家里人逼着他去做这些事,他仍坚持着不去做。所以贾宝玉在封建统冶阶级眼里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典型形象。而与他的家庭的种种矛盾注定他与这个封建大家庭只能是个悲剧。

二、感情悲剧

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贾宝玉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但这种转移仍然无法躲避家族对其生活行为的限制和选择,既然家庭把贾宝玉作为振兴家族的希望,那么对其配偶的选择也就与这种希望密切相关。而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薛宝钗显然比林黛玉更为理想。而对于贾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后唯一的向往和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诗意的“木石结盟”最终被代表世俗关系的“金玉良缘”所取代。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悲剧中的悲剧。而生活中他对众人感情也不能得到众人的不能领会,他对草木鸟兽寄予的情感它们不能理解。这对他个人来说不能不是个无言的伤。

(一)泛爱之伤

所谓泛爱,鲁迅先生称之为“爱博而心劳”,也就是何其芳所说的“多情的喜欢很多女子”。喜欢聪明美丽的女子,可以说是男子的一种共性,但是怎样看待自己喜欢的女子,却有天壤之别。贾府中与贾珍、贾琏、贾蓉、贾环等一样的男人仅仅把异性当作泄欲的工具,当财物一样来占有、糟蹋。尽管贾宝玉也有诸多缺点,有时与薛蟠等公子哥混在一起喝酒,行酒令,也沾染一些不良习气,但与这些“渣滓浊沫”相比,贾宝玉简直是一个纯洁的天使,在怎样看待女子方面就显出他不同凡俗的品位来。但我认为这泛爱即大爱,不仅指对人的爱还有对物的爱。

1、对众人的爱

(1)首先是贾宝玉对众多女子的爱

贾宝玉对众多女子都爱,不过这不同于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贾宝玉对女性有一种尊重乃至崇拜的心态。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然而贾宝玉毫不理睬这一切,他整日与女子厮混,这实际上是他生活的最主要内容。用史湘云的话说,便是:“你成年家只在我们群里。”而袭人也在三十四回中说:“他偏好在我们队里闹”。贾母因此说:“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pound;

男人本应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求取功名。但贾宝玉却偏偏对女子的事情感兴趣,这也许应该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传统男性社会性别角色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便是男性霸权主义,是高高凌驾于女人之上的那份权威。在贾宝玉生活的时代,男人是社会的主宰,女人是奴仆,是被轻视与奴役的。宝玉具有男人解放主义所要求的对女人的尊重,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我们看到,宝玉同珍、琏、蓉之辈以至上一代的贾赦,是完全不同的人。不必说这些贾府的老爷少爷自有他们奢靡淫乱的生活圈子,便是凤姐捉弄贾瑞,调兵遣将;贾琏偷娶二房,叔侄串通;这些丑事也都同他沾不上边。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他甚至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世界如鲍鱼之市,女人世界则若芝兰之室。以至发展成女儿崇拜,将女儿视若神明,在他的心目中,也同少年甄宝玉一样,是把女儿看成“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比的”女神。他用审美的态度看待聪明灵秀的女子,朱自清有篇散文,题目叫《女人》,写他的一个文友白水坦言自己一贯地喜欢女人,她说女人是磁铁,我就是软铁。远远看到一个女人来了,我的眼睛就象蜜蜂嗅着花香一般。他认为女人比男人更艺术,女人是自然手里创造出来的杰作。我看女人只是喜欢,不是恋爱,恋爱是全般的,欢喜是部分的。只将女人作为艺术一面鉴尝,而且不让对方知道。白水实际上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审美的本性。贾宝玉又是生活在大观园那样的环境中,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的少女,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美,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心。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这比朱自清写的白水又进了一步。并且贾宝玉体贴关爱女子到忘我的境界。《红楼梦》的作者以极大的气魄开拓了贾宝玉的感情世界,可以说把贾宝玉的人之至情发挥到淋漓尽至的地步。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怕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雯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后来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

平儿、香菱等等。例如“龄官划蔷痴及外”这一回写贾宝玉在园子里看见一个女子蹲在地上不断地写着一个“蔷”字,想象她一定有什么心事;又见她模样这样单簿,心里还那里搁得住熬煎,恨自己不能替她分担。这时忽然落雨了,他自己淋得浑身冰凉,却没有感觉,只看着龄官头上滴下水来,反而提醒龄官身上湿了,不要写了。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是写贾宝玉被贾政打伤后,玉钏端汤给他喝。玉钏因她姐姐金钏投井自杀的事,没有好脸色给宝玉,宝玉先变着法子哄其他仆人出去,让玉钏亲尝一口莲叶羹,后来进来两个婆子,只管说话,宝玉猛一伸手要汤的,便将碗撞落,将汤泼在了自己手上,玉钏不曾烫着,宝玉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问玉钏:“烫了哪那里了?疼不疼?”玉钏与众人都笑了。玉钏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了,方觉得自己烫了。又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了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设想如果他心目中只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力伤神。更何况他所谓的妹妹们并没有对他的关爱有所体会,在那样的社会里他所能得到的只能是个悲剧。

(2)再者是对周围不同身份的人的爱

贾宝玉不仅对女子友爱,而且对周围身份卑微者有一种平等的爱。贾府嫡庶之间壁垒森严,贾宝玉是唯一没有嫡尊庶卑思想的人。他对姨娘,庶出的弟妹都平等相待,“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平儿生日,她自己都说“我们是那个牌儿名上的人,生日没有拜寿的福,又没有受礼的职分”;贾宝玉却给她行礼祝寿。赵姨娘、周姨娘到了怡红院,凤姐毫不理睬,贾宝玉起身让坐。贾环因为是庶出,受到很多人的歧视;贾宝玉认为“一般兄弟,何必怕我。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看待,还有人背后议论,还禁得住辖治他?”从不拿出嫡系兄长的尊严压制他。贾环用蜡烛烫伤他,贾宝玉仍说:“明日老太太问只说我自己烫的就是了!”对于满脑子嫡庶思想的一心想取而代之的赵姨娘母子,贾宝玉处处尊重,容让,避免发生矛盾。可是不管他怎样去做,都不会得到他们的谅解,更不会改变他们对他的敌意。

贾府主子把奴婢看成“猫儿狗儿”,颐指气使,凌虐备至。贾宝玉是贾府中的仅有的不拿主子架子压制、凌虐奴婢的人。对待男仆,正如兴儿所说:“也没个刚气儿,有一遭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得去。”小厮遇到他,可以“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他也不恼。对待女奴更不消说,他象对待自己的姐妹一样关怀她们。晴雯贴对子手冻凉了,他赶忙给捂手;晴雯喜欢吃豆腐皮包的馅包子,他专门向尤氏去要;晴雯为他补孔雀裘,他一会问喝水不,一会让歇歇,一会又给披斗篷,一会又给她垫枕头,关怀、体贴可谓无微不至。贾宝玉曾经拿出过主子的“刚气儿”,踢了袭人一脚。这一脚在奴性十足的袭人看来,尽管造成吐血,还认为主子踢的完全合法,不加反抗;而晴雯大为不平,借题发挥,对他的少爷脾气表示强烈抗议。事后贾宝玉以讲道理的方式,阐述应当尊重个人的性情,不要在气头上做违反个人性情的事;实际上向晴雯检查了自己发少爷脾气,违反个人固有的思想。贾宝玉以平等态度对待奴婢,必然要给予女婢很多自由。怡红院的丫鬟,可以恣情纵意地掷骰子,磕满地瓜子,直呼其名,支使他干活,批评他的弱点,对抗他的少爷威风,“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到了”。即使他这样的博爱,人们也没有让他顺心的生活过。这是社会寄予他的人生悲剧。

2、物爱之悲

贾宝玉对丫鬟们被糟践的命运,怀着无限同情;对她们纯真敏慧的资质和自由活泼的性格,倾心地亲爱。所以,他从对女子们的处境和品质的联想产生了对花草怜惜的心情。他认为万物皆有情,而他心中的苦闷无处可诉,唯有向自然界的动植物倾诉。宝玉认为落花是有生命的。小说第二十三回,宝玉在沁芳桥边桃花底下展开《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落得满树满身地皆是。此时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在宝玉看来,落花是有生命的,恐怕脚步践踏了,因而撂在那水里,因为水是干净的。黛玉则更进一步,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于是提出了“葬花”的想法。宝玉还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和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包括怡红院阶下的一株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正应在晴雯夭死上。这正是宝玉视天下之物皆有情的世界观的具体阐释。毕竟那些花花草草并不懂他的心,不能为他疗伤。而且睹物思人使他无法摆脱由此引发的伤悲,以及对此无耐的思考。

(二)专爱之痛

小说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的,如果说博爱无所求,所以只是短暂的伤悲。那么爱情的渴望无法得到将是永远的痛,更何况贾宝玉是在自己无法找到理想的社会道路而把精神寄托到爱情上来的呢?

虽然贾宝玉把精力转移到爱情上来,但他无法躲避家族对其生活的限制和选择。既然家庭把贾宝玉作为振兴家族的希望,那么对其配偶的选择也就与这种希望密切相关。而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薛宝钗显然比林黛玉更为理想的人选。而对于贾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后唯一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爱情高于以往其他爱情小说例如《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

宝与黛爱情有着潜意识认同的基础。贾宝玉初见黛玉就说这个妹妹似曾经见过,仿佛远别重逢,心理上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小说中提供了一种解释,贾宝玉原是灵河岸神瑛侍者,曾日以甘露溉绛珠草,使它修成女体,成了绛珠仙子,当神瑛侍者要下凡时,绛珠仙子也要下世为人,欲以一生的眼泪回报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这就是还泪的神话故事。后来神瑛侍者下凡成了宝玉,绛珠仙子成了黛玉。所以一见面,宝玉就脱口而出,说曾经见过。因为前世有缘么。在宝黛初见时,林黛玉在宝玉眼中是“神仙以的妹妹”,感到曾相识,一听说林妹妹身上没有玉便马上摔玉,做出令许多在场人不解的超常行为,其实是强烈的认同感在起作用。林妹妹没有玉,我也应该象神仙似的妹妹一样没有玉才好。如在五十七回,当紫鹃振振有词地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家去,宝玉听了,如头顶响了一个焦雷一般,发起呆病来。王太医断为急痛迷心。所谓迷心就是意识迷糊了,可其他皆不知觉,唯独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并一把拉住紫鹃不放。后来听到一似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一眼看见了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要过来掖在被中道:“可去不成了!”试想,在意识迷糊的情况下,左右着贾宝玉的知觉行为是什么?是无意识在起作用,是他对意中人要离去感到急痛后所做出的激烈反应,潜意识的深刻认同,是宝黛爱情不同于以文学作品爱情描写的深刻之处。

宝黛爱情是经过长期的接触与了解后建立的。一见钟情,但又不是一锤定音。不光是两情的契合,还渗透着思想、志趣与精神格调的一致。

《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一锤定音;《牡丹亭》是由欲到情,在肯定情与欲的合理性方面自由恋爱合理性方面是反封建的积极意义的。但《西厢记》最后并没有跳出男主人公中进士后才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结局。《牡丹亭》以男主人公考中状元,父亲不承认这项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宝黛爱情虽也有一见钟情的成分,但并非一锤定音。开始时,由于宝玉天性,视姐妹兄弟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他对才貌双全的宝钗眷恋,对湘云含情,对妙玉也有微妙的留恋,并非专爱黛玉,只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的姐妹熟些。既熟则更觉亲密”,何况年纪小还谈不上爱情。后来钟情黛玉,首先是精神格调的一致。十九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幕,宝玉为了替黛玉午睡解困,变着法子躺在林黛玉的床上,闻她袖中的奇香,与她说笑,讲扬州黛山林子洞一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最后小耗摇身一变,变成一位最标致美貌的小姐-----盐课林老爷的小姐,这下林黛玉知道宝玉原来在编派自己,便拧贾宝玉,拧得他连连告饶。两人同床,却没有什么庸俗的性行为。整个过程可以用“纯洁无邪”来概括,情趣高雅,精神格调比较高。薛宝钗、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关系中情趣格调也比较高,但是后来为什么对她们日渐冷淡而钟情于黛玉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宝黛思想上一致。这是因为薛、史都规劝宝玉读书做官,重视仕途经济学问,以便让贾宝玉日后继承祖业,光耀门楣。而宝玉坚决反对走如贾雨村那样的仕途经济的道路,所以贾宝玉与她们俩的感情裂痕日见加深,并斥责她们:“好好的一个清静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尽说‘混账话’”,甚至对她们粗暴地下遂客令。而黛玉则因“自幼不曾劝他去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并且他们之间重人不重物、重实质而不重表面。如十四回写北静王把圣上亲赐的念珠一串赠给宝玉,宝玉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回到府中,又珍重取出,转赠给林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地不取。试想北静王,身份比贾政还高,又是皇下赐的,这念珠想必也是珍贵之物,贾宝玉把它珍重地转赠给黛玉,也算是对黛玉非常看重了。可黛玉不仅不要,而且掷之于地。可见黛玉是不重物的。后来贾宝玉挨打后,托晴雯给林黛玉捎给她一块自己用过的旧手帕,倒使黛玉心领神会,感到礼轻意重,并在上面题诗表达自己的感情。贾宝玉曾经两次旁敲侧击,向黛玉示爱,不仅没有被黛玉接受,并且都没有好脸色给他看,这是为什么?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虽然心里喜欢《西厢记》,但仍认为是淫词艳曲,引用混帐书中词儿表达爱情是不正经的;二是他追求的是真爱,是从内心发出的爱情表白,而贾宝玉敲侧击式借《西厢记》中词语表达爱情,在她看来,象是戏语,有一般公子哥儿嘻皮笑脸调情的味道,感觉到这种肤浅的表白并不发自内心,她自然不能接受。黛玉追求的是真爱,而不是公子哥儿的调情。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打动黛玉的心。一是,她在背后听到贾宝玉当着袭人与史湘云面说:“林妹妹从未说过这些混账话,若她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时,她不觉又喜又惊,这里有段黛玉的心理描写,她感到“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死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后来又叹自己薄命,不禁滚下泪来。刚巧宝玉出来,见黛玉在流泪,禁不住给她拭泪,黛玉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了。”黛玉用了一句激将法,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什么麒麟,可怎么说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急得头上冒汗。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给他拭泪。宝玉瞅了她半天,方说了“你放心”三个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说:“真不明白这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叹道:“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心白用了,且连你素是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只有在这时,黛玉才真正觉得这些话是从宝玉心底里掏出来的,才从心底里接受了贾宝玉的示爱。

薛宝钗如牡丹艳冠群芳,身体健康,而且很富有,林黛玉身体有病,弱不禁风,又家道中落,无依无靠,寄人篱下且小心眼儿,常与宝玉三日好,两日闹,但贾宝玉自主恋爱,不考虑门当户对,家世利益,爱而知其恶,爱一个人,只要是真正是知音,真正是自己喜爱的,可以包容对方的诸多弱点、缺点,这种恋爱观不仅不合封建礼教,而且是很有前瞻性的。

不过即使是如此的真爱,他们之间的情感升华为一种诗意的纯净的美感。然而贾宝玉的追求也只能是彼此向往仅此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诗意的“木石结盟”最终被代表世俗关系的“金玉良缘”所取代。而这个悲剧比之前的那些伤来说犹如蝎子之于蚂蚁。爱情是贾宝玉对社会道路失望之后的精神寄托,但是他的家人、社会没有让他如愿。所以他最终神志不清,选择出世走入佛门。悲剧就这样无止境的循环着无法摆脱。

王国维曾借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坏人作恶造成,第二种是由偶然的意外所造成,这两种悲剧尽管不幸,但毕竟不是人人无法躲避。最可怕的就是人人无法躲避的人生悲剧,“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加于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因此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便正是第三种悲剧。他还就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举例说:“贾母爱宝钗之婉娈,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宝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而贾宝玉的悲剧则是其最中心的悲剧。无法超脱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郭豫适 《红楼研究小史续稿》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

2、唐富龄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朱眉叔 《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年

4、胡邦炜 《红楼梦B面解读》重庆出版社 2002年

5、吕启祥 《红楼梦寻》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

6、周策纵 《红楼梦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

7、《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学考试课本 第七章《红楼梦》

作者:青青草

来源: 泥胚文章写作 原文地址:

回答完毕,谢谢。

大团圆6血缘关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团圆6血缘关系续写、大团圆6血缘关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暗黑之骷髅王(暗黑之骷髅王TXT下载)
« 上一篇 2023-03-20
被迫在求生节目开挂娱乐圈(被迫在求生节目开挂 小说)
下一篇 » 2023-03-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333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